推动创新目标创新主体转移

时间:2021-09-29 来源:中国煤炭报
大字体
小字体

近日,《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反映了国家现阶段对于科技成果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思考。

作为煤炭科技行业一线从业者,从海外博士后到央企研究人员再到高校教师,笔者主持、参与过大大小小数十个科研攻关项目,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并不理想。不过,近期笔者主持研发的中煤新集公司防突信息系统,却实现了煤炭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今年8月,研发工作结束后,该系统立即在中煤新集公司下属的3个突出矿井得到全面应用,实现了防突部门数百人的协同工作,年节约工时可达数千小时。目前,该系统正在冀中能源集团、郑煤集团等煤炭企业推广。

为何本次研发成果转化如此之快?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基于本次研发工作,笔者想谈两点感悟。

一是创新目标的转移。若想实现煤炭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目标要从“实验室”搬到“现场”。

以煤与瓦斯突出防治为例。近年来,我国突出事故大量减少,实际上依靠的是以《防突细则》为代表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严格执行。但目前煤矿防突中普遍存在管理流程复杂、技术人员任务繁重的问题,依靠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把技术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成为技术攻关的重要方向。

笔者带领团队研发的防突信息系统,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并未产生太多传统研发意义上的“新发现”,但该成果迅速被行业接受和应用。究其原因,在于科研人员真正深入现场,和现场技术人员深入开展合作,了解了现实需求。

同时,在本次研发工作中,中煤新集公司技术人员深度参与,完善和细化了“工作目标”板块。在有效“工作目标”的指引下,科研团队以防突全作业链形式从底层架构出发建设信息系统,将煤矿管理层、通防部门、地测部门、抽采部门和钻探施工部门有机结合,避免了低效沟通,减少了大量数据的反复统计、上报和汇总,提升了整个防突工作的效率。

二是创新主体的转移。笔者认为,以细分专业领域为切入点、以现场问题为导向、以市场回报为动力进行研发工作,拥有精英型复合开发团队的企业,将是本轮煤炭科技成果高效开发与转化的主力军。

仍以煤与瓦斯突出防治为例。防突工作的表面难点在于解决智能突出预警的技术问题,而现实痛点在于缺少扎根现场的研发单位。研发单位需要从底层架构出发,开发覆盖防突全作业链的信息平台与感知仪器,优先解决信息化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看似简单,但对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例如,研发智能突出预警技术的团队,需要具有包括结构、机电、嵌入式、前端、数据库、算法等在内的综合开发能力。而以教授为核心,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骨干的传统高校研究团队,因涉及领域单一,较难成为实现煤炭科技成果转化的独立创新主体。此外,大型研究院虽具备综合实力,但存在统一目标困难、内部协调复杂、决策链较长的问题。

笔者认为,建设适应新形势的精英复合型团队,可考虑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以细分专业领域的高校教授、行业专家为核心,乘国家鼓励在职创业的东风,建立以企业为载体的开发团队;二是对大型研究院开展内部创业给予政策支持,建立以事业部、创新团队为核心的开发团队,提升协作效率;三是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具备一定资金和开发实力的民营企业,可主动寻找行业专家进行合作,补齐自身短板,明确企业科技发展方向。

总结来看,一是转移创新目标,二是转移创新主体,扎根现场、建设精英复合型团队,才是实现煤炭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所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煤网 Copyright ©2019- xin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