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才,今天的报纸有啥好消息?”
“李秀才,今天有咱们矿的新闻吗?”
“李秀才,你鼓励我写的咱们掌子面的那篇文章见报了吗?”
…………
十多年前,我在煤矿综采队工作时,这是我早上在井口旁的阅报栏前经常看见的画面。“李秀才”叫李学文,“秀才”是大家送给他的外号。他在我们煤矿工会负责宣传工作。周一到周五的早上,他要赶在矿工们下井前,来到阅报栏前,把前一天送来的五六份报纸用塑料板条认认真真地“贴”在阅报栏上。陆续来上班的矿工便站在阅报栏前,一边读报,一边议论。矿工们就是从这里了解到与自己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外面的奇闻轶事,本单位的生产形势、好人好事,以及风云变幻的世界。
李秀才高中毕业后,在接到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前后脚,他的父亲在井下因公殉职了。他为了两个年幼的妹妹和身有残疾的母亲,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接了父亲的班,成了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
工作中,爱读书的他,经常带着一本书或者一张报纸来到掌子面,趁空闲的时候翻看。大家知道他有学问,有好多矿工遇到事儿都找他咨询。比如,退休年龄到了,可是户口和档案年龄不一致该咋办?自己在井下干了十多年,家属该不该把户口迁到矿区?农民轮换工将来能不能和全民合同工一样退休?政策允不允许国有煤矿工人业余时间到小煤窑兼职……李秀才明白的立刻就会解释,不懂的问题他升井后会到图书馆、资料室查找资料,第二天上班时一一为工人解答。所以,大家都喜欢称他“秀才”。同时,李秀才看到身边的好人好事,看到本单位的大好生产形势,也会拿起笔写上一写。不到半年,他竟然在本地日报、矿工报发表了100多篇新闻稿件,受到了煤矿领导的重视,被破格提拔到工会成了一名宣传干事。
李秀才离开了掌子面,离开了我们采煤队,但是,他经常到掌子面采访。大家有问题还是喜欢找他,他依旧不厌其烦地为矿工们解答。
忽然有一天,我们井口旁边多了一个宽3米、高2.5米的阅报栏。上面有《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还有我们当地的日报、矿工报等。李秀才站在旁边笑着对大家说:“各位矿工兄弟,这是咱们矿工会为大家开办的阅报栏,以后大家想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国内外大事、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可以看看咱们阅报栏中的报纸……”打那以后,矿工们无论入井还是升井,只要是有空闲,总爱在阅报栏前驻足观看一阵。我和另外三名矿工就是通过这小小的阅报栏走向了文学之路。
那天,由于301掌子面突然来压,造成了大面积抽顶,堵住了在里面工作的22名矿工。大师兄带领我们302掌子面的矿工前去增援,奋战18个小时后,我们保住了掌子面,避免了重大损失,无一人伤亡。李秀才前来采访,知道我参与了救援后,便让我写下救援过程。我写完后,交给李秀才。没想到他稍作改动,投到矿工报,第二天就发表了,我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后来,李秀才找到我,鼓励我说:“你应该和我一样写文章,将来肯定比我有出息,有什么需要的,我可以帮助你。”从此以后,我的第二篇、第三篇新闻稿件陆续见报……
而今回过头来想想,我现在之所以能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完全得益于那时候写新闻报道,得益于李秀才的鼓励和井口阅报栏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