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收到了王玉军的长篇小说《井巷壁画》。我赶紧拜读,读完全书,感慨颇多。
王玉军既是煤矿作家,也是攀枝花文学院的签约作家。他以煤矿为题材创作的这部《井巷壁画》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和行业特色的长篇小说。全书34万字,以煤矿文人生活为背景,主要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矿山文人的悲欢离合。
转眼,我与王玉军相识已逾三十年了。那年,他从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专科学校毕业,被分到攀枝花矿务局太平煤矿机电科成为一名技术员时,我们就认识了。由于我们都喜欢文学,自然有共同话题,关系越走越近。
上世纪80年代末,太平矿区文学爱好者创办了一本手刻油印的文学刊物《星海》。作为《星海》的编委,王玉军和我也参与其中,一干就是十来年。从这以后,我们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探讨文学创作。后来我调到宣传部,整天忙于撰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写得就少了,而王玉军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创作。每次和我谈起文学,他总是眉飞色舞,有说不完的话。
早在十年前,王玉军就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煤矿干部》,这部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井巷壁画》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以伍南为代表的诸多煤矿文人的生活,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建设”开始到现在,矿工生活、工作和思想的大转变,刻画了众多小人物。尽管各个阶层的人物生活有很多不如意,但他们都有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主人公的善良、坚强、勇敢、执着更让人钦佩。
《井巷壁画》中,矿工也和普通人一样,渴望高质量的生活。于是,许多普普通通的矿工怀着对文学的热爱,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艰辛的道路。矿山虽然是文学富矿,无奈许多矿工的文化底子太薄,要想依靠文学创作走出井下、走出煤矿,是十分艰难的。但煤矿终究有部分文人锲而不舍,在追求的道路上洒下一路辛酸泪,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王玉军长期工作生活在煤矿,形成了煤矿人的气质和性格。他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煤矿人和文学创作,把情感转移到了他的作品中。
作为生在矿山、长在矿山的读者和王玉军的老朋友,我在读这部作品时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小说里的那些人物,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合上书,我为这本书感动,为作者笔下的煤矿人物感动。读着这部小说,我仿佛又重温了一回那令人回味无穷的煤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