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历史 废弃煤矿区变研学基地

时间:2022-12-12 来源:湖北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群山之中,小桥流水,园林景观,错落有致,好一幅“江南生态画卷”——这是绿色诗意陈家河;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墙绘,工业风的建筑风格,保存完好的废弃滑煤仓——这是怀旧厚重陈家河;

5D仿真技术模拟矿洞、巷道,新时代文化阵地矿井广场、别具一格的文化展厅——这是时尚现代陈家河。

新年将至,宜都市松宜矿区陈家河煤矿旧址,正在迎来涅槃:废弃矿区完成生态修复之后,昔日“生态伤疤”融入绿水青山,并建成湖北省特色采煤研学基地。


老矿工重游陈家河

进入松木坪镇,在山间盘旋约半小时后,记者的车抵达陈家河煤矿旧址。

大门前下车,时代感十足的砖墙大门率先“跃”入眼球:闪闪红星之下,陈家河煤矿几个字,让人瞬间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

进入大门,一座干净宽敞的小桥坐落于清澈的陈家河上。漫步过桥,周围绿水青山环绕。7层高的研学住宿楼上,“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字样跃然醒目。往北,是历经60余年沧桑的废弃滑煤仓与5D仿真技术模拟矿洞遥相呼应;再往南走,新时代文化阵地矿井广场、文化展示馆将松宜文化的一缕记忆光影生动再现。

对于在陈家河煤矿工作多年的邓万明和她的同事们来说,此情此景,更是让她们内心激荡。

一路往里,邓万明走到一棵梧桐树旁,惊喜地停住:“这么多年了,这棵树竟然还在?”

“是的,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存老矿井印记,保持工矿场地原有风貌,这棵梧桐树也是陈家河煤矿辉煌历史的见证。”该项目负责人回答。

抚摸树干,邓万明动情地说:“我所有的青春记忆都在这里。”

记者了解到,陈家河煤矿于1970年建成投产,是湖北省松宜煤炭矿务局下属矿井之一。因储量丰富、品质上乘,曾是松宜矿区产量最大、职工最多的矿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职工众多,有银行、学校,文化活动丰富。

煤矿老职工张宏强便经历了那个火红年代。“这里原先是办公楼,山上4栋是职工宿舍,矿上效益最好时,这里住过一千余人。眼前的一切都变了,又好像没有变。”站在封闭的矿洞前,张宏强向记者介绍。

“真是没想到。5年前,我们离开这里时,看着废弃的矿区,内心不知道多落寞。”邓万明说。

从火红到废弃再到修复

5年前,那是2017年。

因资源枯竭和国家产能政策调整,陈家河煤矿在当年作为矿区最后一个矿井永久性关闭。这也标志着松宜矿区退出百年煤炭开采史。

松宜矿区,曾是湖北省第二大煤炭生产基地。因百余年的开采,资源枯竭,各类地质环境生态问题集中凸显。

因此,关闭煤矿,是必然选择,更是壮士断腕之举。

陈家河矿远离城镇,四面环山,进出仅1条狭窄的通道。煤矿关闭后,失去生产资料和经济来源的矿职工陆续搬离矿井,有的异地搬迁至集镇,有的返乡,有的则被迫踏上外出务工之旅。

一时间,陈家河煤矿从红红火火的煤炭生产基地变成废弃的工矿场地。近20万平米的国土资源荒废,3.8万平米的工矿厂房闲置,无人看管的房屋时刻面临开裂、倒塌的安全威胁,堆积如山的煤矸石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成为塌方滑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2017年煤矿关闭后,我们来到这里,厂房人去楼空,处处荒凉,看着关闭的矿井内心真有说不出的落寞。”张宏强感慨。

此时,生态修复,又成为摆在松宜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2019年,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地质生态环境恢复工程正式立项。松宜矿区紧抓机遇,积极申报实施松宜矿区地质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争取中央及省市各级配套资金近1.4亿元,对“七矿三河两区”进行系统修复。

经过科学研判评估后,松宜矿区通过平整工矿地、清运弃渣堆、造林复绿等手段消除地灾隐患。

“松宜矿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是具有典型特点的地灾治理项目。”松宜矿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按照“试点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松宜矿区强力推动矿区产业转型,形成煤矸石加工处理特色产业链和近代工业、乡村休闲、民俗风情等精品旅游线,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

生态修复后,陈家河煤矿建成湖北省特色采煤研学基地

留住遗存整活“老物件”

生态需要修复,但矿区历史、工矿文化值得珍藏。

完成修复之后,昔日矿区该如何建设?如何吸引人,留住人?

松宜人再出高招,让工业遗存“变身”文化空间。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将陈家河煤矿建成湖北省特色采煤研学基地,达到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融合目标。

曾经气势恢弘的厂房、生生不息的高炉、如火如荼的冶炼,对于建设者而言,是一种历史回眸,记录着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产业工人们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对市民而言,则是一种情感升华,这是一部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的“历史教科书”,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辉煌与荣光,也传承弘扬着劳动创造精神。

对一座城市而言,工业遗存还见证着发展变迁,是推进“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的生动实践,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格”。

基于此,松宜矿区留用工矿厂房,修缮改造成特色民宿和教育实践展馆。与此同时,松宜矿区大力挖掘工矿文化,总结凝练出“战天斗地,浴火重生”的松宜精神,丰富矿山生态修复的文化内涵。建成后的研学基地将具备研学、亲子游、民宿康养等多种功能,预计年接待游客2万人。

目前,沉浸式活动体验、怀旧时光休闲、研学文化三大板块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场景布设和装修工作,预计12月底试运营。

“回想起在矿上的岁月,看见自己付出血汗与青春的地方实现涅槃,内心的激动确实无法言喻。”离开陈家河时,邓万明与朋友相约:“明年,我们还要带着家人孩子再来!”

工业遗存既是难题,也是资产,就看我们以何种眼光看待,以何种方式“打开”。

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推动盘活工业遗存的生动实践。一个个老厂房,逐渐成为文化科技的创新地、优质企业的孵化地、城市更新的承载地、生活美学的集聚地。

北京的“798”老厂房,经过改造,成了国内文化艺术爱好者“密度”最高的集聚区;首钢老工业园,经过改造利用,变身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赛场和冰雪新地标;上海杨浦滨江逐渐从生产岸线转型为生活岸线、文化岸线,实现了从“锈带”到“秀带”的蝶变。

在杭州,浓浓工业风的小河公园也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这里原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建立的第一座油库,为产业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曾经的油桶堆场,变成了花阶浮亭;灯笼造型的油罐,成了运河水上游的标志性建筑,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这样的例子在浙江还有很多,比如杭州LOFT49文化创意产业园、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温州黎明92文化创意街区、台州老粮坊文创园等,分别由锦纶厂、纺纱厂、工业区、老粮库改造而来。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有60%左右是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来。

浙江宣传认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的地域文化,保护利用有价值的工业遗存,绽放出个性光芒,塑造出独特的文化品牌,对于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生命、塑造城市文化、满足城市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煤网 Copyright ©2019- xin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