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光铭记“那一天”

时间:2023-01-05 来源:中国煤炭报
大字体
小字体

1999年3月

目睹贫困现状

——蒲白矿务局部分贫困家庭走访纪实

【报道内容】 1999年的初春,本报记者来到了地处八百里秦川北端的蒲白矿务局,实地走访了局属四座煤矿的20多户贫困职工家庭,了解煤矿职工到底贫困到了什么程度,他们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对待贫困生活的。随后,本报记者通过长篇通讯,深入、细致地记述了陕西蒲白矿区几个矿工家庭的艰难处境。

【点评】 交不起孩子的书本费,经不起伤病和一点变故,想从选煤楼上跳下去,向矸石山讨生活,在土地里刨食……报道刊登后,一时间引起轰动,报纸在各大矿区被争相传阅。贫困家庭的生存状况引起广大读者,乃至行业内外的关注,多家媒体转发报道。该报道获得北京1999年年度纪实作品奖。

2001年9月13日

采煤合同?生死合同?

【报道内容】 断一指赔500元、两指1000元,瓦斯爆炸死亡给5000元,顶板事故死亡给3000元……2001年,在贵州省纳雍县阳长镇青杠坡基地林场煤矿矿长办公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事故调查组发现了一份所谓的“采煤合同”样本。调查组认定,这是不折不扣的“生死合同”。随即,本报记者赶赴纳雍县,详细了解“生死合同”具体情况,揭露了“生死合同”背后的诸多问题。

【点评】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矿主已经在事发之后逃匿,而该矿法人代表投案后拒不交代任何问题,调查工作十分艰难。本篇报道完整呈现了合同全文,其中的条款散发着逼人的血腥味。记者在调查中直击痛点——林场煤矿生产许可证为伪造所得,背后关系错综复杂;当地经济落后,农民除了挖煤外,基本没有其他生财之道;农民工缺乏安全、劳动保护意识,对这样的“生死合同”熟视无睹。问题揭露,触目惊心,引人深思,读者反响强烈。该报道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2005年4月30日

敢给五百条生命断电

【报道内容】 2005年,河南义马煤业集团新安煤矿井下有500多名矿工正在作业,新安煤矿井下却多次被停电,造成部分巷道和工作面被淹、瓦斯超限、近百名人员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本报记者赶赴事故调查现场,挖掘停电背后的问题——设备故障,与新安县电力公司协商未果,多次停电,相关工作人员无人解释……

【点评】 煤炭生产离不了电,煤矿井下作业矿工的生命安全离不了电。然而,相关责任方却置500多名矿工生命于不顾,造成义马煤业集团新安煤矿井下多次停电。记者在现场进行了大量采访,从一线矿工,到主管机电的副矿长,到集团安全监察局副局长,再到新安县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行文客观,角度全面。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副省长史济春等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要求严肃查处此事。调查组认定新安县电力公司负有主要责任,最终造成这次停电事故的责任人受到了严厉处分。该报道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09年4月17日至22日

白国周系列报道

【报道内容】 上班22年多,个人没出过安全事故,连擦伤碰伤的情况都没出现过;当班组长近20年,所带的班组没出过安全事故,连工伤也没出过;带出了13名班组长,每个班组长所管的班组都没出过安全事故。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七星公司开拓四队班长白国周。2009年4月17日至22日,本报以《煤矿一线的安全守护者》为题,连续3期在头版报道了白国周抓班组安全生产的做法和经验——《自主保安做用心人》《班组联保做引路人》《现场管理做铁面人》。

【点评】 本报推出连续报道,树立典型人物,对煤炭企业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创造安全佳绩有所启迪。本系列报道推出后,全煤行业反响热烈,前来学习者络绎不绝。2009年11月,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河南郑州召开全国煤矿学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推进班组安全基础建设工作会议。从此,白国周不仅走向全煤,而且走向全国。

2010年4月7日

王家岭煤矿“3·28”事故抢险救援系列报道

【报道内容】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153人被困。本报记者赶赴事故现场,全程报道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本报于2010年4月7日以3个版面的篇幅,用镜头和文字,综合报道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救援现场,其中包括《兄弟有难,我们必须来——煤炭企事业单位支援王家岭煤矿“3·28”事故抢险救援纪实》《血脉相连——我们一同创造生命奇迹、救援奇迹》等。

【点评】 来自事故救援现场的文字与图片,扎实还原了救援现场的惊心动魄。系列报道刊发后,井下被困工人的情况牵动人心,各路救援大军与水患抗争、竭尽全力搭建生还通道的形象振奋人心。同时,事故发生背后反映的问题引起相关部门重视。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安委会发出通知,要求立即开展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通知指出,要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彻底排查治理事故隐患,认真解决安全管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

2015年8月3日至7日

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矿关井转型调查系列报道

【报道内容】 2015年,有着辉煌历史的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矿,当时正面临着残酷的现实:因井下煤炭资源枯竭,2015年10月底要正式关井,部分干部职工等待分批次分流安置。享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王石凹矿是否为了自己的明天在想出路寻对策,矿区的人们一切还好吗?为此,本报记者特地赶往王石凹矿,深入了解这座老矿的发展轨迹和现实选择。

随后,本报于2015年8月3日、5日、7日在三版用整版篇幅报道了王石凹矿关井转型的准备与推进工作,先后为《不会逝去的“风景”》《老龄·老矿》《分流 惜别》。

【点评】 一系列报道在行业内外引发广泛反响。为妥善安置富余职工,陕煤铜川矿业公司在多方考察、优势评估、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托王石凹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与陕西省铜川市政府共同开发建设王石凹矿工业遗址公园,并将其确定为铜川市“十三五”重点旅游建设项目。2016年10月11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等20个部委联合公布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名单,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矿工业遗址公园被列入全国516个PPP示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153.3万人次,实现年收入8855.95万元,成为探索资源枯竭型矿区产业转型的典型实例。

2018年6月7日

“草台班子”管煤矿 “阴阳图纸”糊弄人

——国家煤矿安监局督查黑龙江小煤矿见闻

【报道内容】 2018年,国家煤矿安监局派出督查组,对黑龙江省煤矿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督查检查。在与黑龙江省政府交换督查意见时,督查组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所见到的小煤矿管理现状。本报记者一路随行,记录下了督查中的一幕幕画面——“上边让我怎么干,我就领着工人怎么干”,对内对外两套图纸,逃避监管检查……本报深入报道了国家煤矿安监局督查黑龙江小煤矿的情况。

【点评】 本次督查检查和新闻报道,引起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同频共振,积极推进小煤矿整顿关闭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2018年6月13日,国家煤矿安监局派出督查组再次来到黑龙江省,对发现的问题开展“回头看”,发现相关地市小煤矿安全隐患整改措施已迅速落地,鸡西市东旭煤矿已实施关闭,三鑫源煤矿隐患问题全部整改。随后,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牵头修改完善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利用三年时间,通过达标保留一批、改造升级一批、淘汰关闭一批、引导退出一批,彻底解决了全省小煤矿数量多、单井产能低、装备水平低、安全保障能力弱的问题。

2022年5月7日

国家能源集团取消全部井下劳务派遣用工报道

【报道内容】 2020年9月,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矿劳动用工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指导意见》。2022年4月,国务院安委会制定部署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对规范煤矿劳务派遣用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能源集团于2021年取消全部井下劳务派遣用工,实现了工作平稳有序、生产无缝衔接。本报聚焦典型,刊发《井下劳务派遣用工是如何“清零”的——国家能源集团规范煤矿劳动用工管理纪实》一文,并配评论员文章《规范用工管理 强化安全保障》,清晰梳理了国家能源集团规范煤矿劳动用工管理情况。

【点评】 2020年后,多地已出台规定,纷纷要求煤矿取消井下劳务派遣用工,但从有关部门对煤矿开展督查时发现的情况来看,仍有一些煤矿取消井下劳务派遣用工不彻底。本报理清了我国规范煤矿劳务派遣用工的来龙去脉,以国家能源集团全部取消井下劳务派遣用工为典型,为其他煤炭企业进行煤矿劳动用工管理提供了借鉴。报道刊发后,更多煤炭企业认识到,无论从煤矿本质安全角度出发,还是就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而论,取消井下劳务派遣用工都是煤矿企业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并逐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煤网 Copyright ©2019- xin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