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协同发力 实现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时间:2022-12-27 来源:中国煤炭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煤炭行业关乎全局、首当其冲,必须从规划、生产、消费和政策支持多个环节抓起,推动全链条协同发力,实现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进煤炭资源节约利用关乎能源安全这一战略性问题。10月17日,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一场记者招待会指出,确保能源安全始终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任务。2021年,我国原煤产量达41.3亿吨,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对于端稳能源饭碗,煤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能源供需形势、地缘政治多变的国际背景下,煤化工还承担着弥补石油资源不足、保障能源安全的任务,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和兜底保障责任不会改变。

针对能源安全与资源节约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经济专委会主任戴彦德指出,当前我国每年的能源消耗总量约为49.8亿吨标准煤,其中低效和浪费的能源约占消费总量的20%,周期性的能源浪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通过资源节约利用可从低效浪费的能源消费中挖掘出8亿吨标准煤的节约空间,还可以将周期性资源浪费减少30%,也将获得约2.2亿吨标准煤的节约空间。由此,通过资源节约可减少能源需求20%以上。坚定实施资源节约战略,大幅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挖潜空间接近全国11个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省份中排名第4至11的总和,潜力巨大、效益惊人。

推进煤炭资源节约利用关乎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目标。由于煤炭高碳排的特征,在“双碳”目标下,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及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是必然趋势。在技术支撑下,我国煤电节能减排成果显著。从清洁利用水平看,截至2021年底,我国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约10.3亿千瓦,占全国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从节能降碳水平看,202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煤耗为301.5克标准煤/千瓦时,较2015年下降13.5克标准煤/千瓦时;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约828克/千瓦时,较2015年下降22克/千瓦时。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以2005年为基准年,2006年至2021年通过供电煤耗降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9亿吨,对电力部门碳减排贡献度达41%,有效减缓了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从近两年实践和数据分析来看,实现煤炭节约利用、高效利用是较长时期内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现实抓手。

党的二十大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到了新高度。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必须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规划前置,形成有利于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构建是煤炭产业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矿区与地方煤炭产业规划上下融贯的核心环节,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要从源头入手,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理念下矿区总体规划编制水平和空间布局能力,建立有约束力的矿区总体开发框架体系。在全面梳理现有矿区总体规划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面向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大战略要求,建立完善省级矿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框架体系,落实发展目标、空间战略,解决空间开发问题,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配置。通过空间布局这一关键环节,实现矿区总体规划和煤矿布局开发的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以及煤炭产业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的全要素、全过程统筹,形成以矿产资源要素保障为核心,以矿业绿色发展为主线,高水平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确保资源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矿产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生产节约,形成清洁高效的煤炭资源生产加工体系。清洁高效的煤炭资源生产加工体系构建是支撑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强基石,必须把资源节约利用融入煤炭资源生产加工体系全级次、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实现“三高三低”要求。“三高”体现为:高质量,即不断应用具有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新技术、新工艺,升级、改造、重塑煤炭利用产业,造就新业态,发展新产品;高效率,即在煤炭利用各环节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做到煤质与不同用煤技术、装备精准适配,实现利用或转化效率大幅提高;高利用,即不断将煤炭利用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余热等变为可再利用原料,打造“资源—产品—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三低”体现为:低消耗,即煤炭利用各环节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水资源消耗强度等,降低单位产品能源资源消耗;低碳排放,即要通过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耦合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提升减碳能力,降低碳排放量;低污染,即大气、水、固废污染物排放浓度低,实现清洁生产,达到近零排放。

消费绿色,形成绿色低碳的煤炭资源利用新格局。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煤炭资源节约利用必须做到“生产端、消费端”两手抓、两促进,推动构建能源消费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要统筹控煤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加强对重点耗煤行业的分类指导和全过程监管,落实节能提效、结构优化、能源替代等各项措施。严格禁止新建产能落后项目,确保重大耗能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规划、节能环保标准和生态红线要求,新建重点用能项目能耗和煤耗须控制在总量目标范围内。持续推进高耗能产业去产能,通过“上大压小”、“减量替代”等方式,合理优化整合产能,提高重点行业整体用煤效率。加强煤系原料替代,鼓励使用粉煤灰、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减少煤炭消耗。多措并举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布局,发展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可再生能源就近开发利用。继续加大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促进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清洁能源占比。完善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电力调度技术支持体系,优化电网调度运行,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水平。将可再生能源融入“多能联供”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通过多措并举,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双优化,经济增长逐步与煤炭消费总量脱钩,完成煤炭从主导地位向兜底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政策有力,推动形成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社会共识。建立煤炭节约利用、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是推动能源绿色革命的关键保障。有关方面应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升级改造、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落实税收、土地等支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资金补助、购买服务、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等方式,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以市场化方式依法设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金,用于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建设和技术研发活动。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煤与共伴生资源共采、煤炭高效燃烧发电、新型煤化工、洁净高效转化、生物固碳和化学固碳等领域开展技术研究和工艺示范,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有力政策支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节约煤炭资源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全面实现煤炭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

(作者系贵州省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新煤网 Copyright ©2019- xinco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