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技术资料 > 科技论文

基于AHP-ABC法的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3-04-19 来源:中国煤炭杂志官网 分享:

★ 经济管理 ★

基于AHP-ABC法的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因素分析

孙林辉,李 勋,王新平

(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54)

摘 要 为分析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因素,促进风险管控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治理,基于进口和生产2个维度构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维度风险因素的重要度权重,根据排序结果运用ABC分类法得到影响煤源环节的关键风险因素。结果表明,科研投入、自然灾害、工业革命、技术引进、宏观经济形势、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煤矿事故、法律法规是煤源环节生产维度风险管控的关键所在;进口税政策、战争/冲突、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退税政策、新冠肺炎疫情、价格波动是煤源环节进口维度风险管控的关键所在。研究结果可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并为该环节的风险管控和韧性治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 “双碳”目标;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关键因素;风险评价

0 引言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生产运作和运营管理日益受到关注,其中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因素也同样受到重视,因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工业生产原料,是可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经济安全的矿产资源,长期以来都发挥着为国家能源安全兜底的保障作用。煤炭开发利用离不开煤炭产业链供应链这一多主体、多环节的复杂系统,煤炭产业链供应链是指煤炭行业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由原煤开采、选煤加工、煤炭运输直至交付最终用户为止的供需关系所形成的供应链系统,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在减低煤炭开采量的同时,提高煤炭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物产生量的最小化。

现阶段,煤炭产业链供应链主要包括煤炭来源(上游)、煤炭流通(中游)和煤炭消费(下游)3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具有独特的风险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它们之间的联结,任何一个环节的风险都不容忽视,否则将会导致供应链断裂、产业链脱节。煤源环节作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上游环节,其风险识别和关键风险辨识非常重要,会对流通和消费环节的正常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保障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运转,有必要对煤源环节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以期达到煤炭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最终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和能源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煤源环节的风险因素识别是风险评价的基础,也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当前关于煤炭供应链的研究较多集中于风险评价方面,而对煤炭产业链的风险因素及其因素间的识别分析却少有研究,更缺乏对煤炭供应链产业链风险因素间内在联系和外在关系的辨识与关键风险的确认。因此,在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隐患发生之前,识别和分析关键风险因素进而采取防范措施,对煤源环节风险防控和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现阶段,学术界从煤炭供应链煤源环节的生产维度和进口维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学术讨论。

(1)在煤炭供应链煤源环节的生产维度方面,李国杰[1]指出,生产风险可分为资源获取、勘探开发、安全、产品质量风险;崔杰等[2]经过探析得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煤矿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安全管理体系、煤矿井下工作人员的素养是当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时昌鹏[3]从矿井生产的角度分析了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从煤炭企业成本管理视角,武源沫[4]分析了新经济形势下成本管理中的影响因素,为煤炭供应链煤源环节的识别提供了思路;从煤化工企业高端化转型升级视角,黄光球等[5]探析得出研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投入、投入服务化水平与信息平台登录率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探究煤炭资源匹配的动因,周建忠等[6]建立了包括煤炭采购、调运、需求、库存的统一煤炭供应链大数据平台;闫振[7]把视角聚焦于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分析出“对于安全生产建设管理认识不具体”“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工作太肤浅”是现阶段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唐攻坚[8]归纳出水灾风险、火灾风险、瓦斯爆炸、煤尘风险、顶板风险、生产链风险是煤炭企业常见生产风险。

(2)在煤炭供应链煤源环节进口维度方面,张志勇[9]认为外部风险包括非人为灾害、国家政策法规、国际市场变化;范宇峰等[10]从动力煤进口规模视角出发,分析了动力煤进口的格兰杰原因是国内经济增长、国内市场供应、国内外价格比、国际航运价格以及出口退税;殷腾飞等[11]针对可能影响煤炭进口的因素进行强度分析,认为煤炭系统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和关税是其中强度较大的影响因素;丁志华等[12]从煤炭价格视角分析比较了煤炭生产量、国内生产总值、煤炭进口量、煤炭库存量、煤炭消费量对煤炭价格波动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杨洋等[13]的关注点在于煤炭供应链库存影响因素,认为港口煤炭库存与煤炭进口量、铁路运输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朱吉茂[14]得出了供需关系是影响煤炭价格的主要因素。

1 煤源环节因素识别与体系构建

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主要分为国内途径和国外途径,国内途径(生产)是指通过国内地质勘探、煤炭开采、选煤过程而形成的国内煤源,国外途径(进口)则是通过澳大利亚、印度、越南等国家进口而形成的国外煤源。煤源环节受到很多不同风险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关联性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判断评价。通过对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文献的回顾与梳理,归纳生产和进口维度相关的风险因素,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风险因素进行初筛,形成煤源环节风险影响因素池,从而进一步构建煤源环节风险评价模型,确定出关键风险因素。

综合现有研究,基于现实考虑,政策风险、进出口交易风险、环境和资源风险等为煤炭企业进出口业务中常见的风险;同时对一个煤炭企业而言,由人员因素、经营管理因素、科技创新因素、内部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等构成的内部风险以及由外部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不可抗力因素等构成的外部风险是煤炭企业生产经营中常见的风险因素。

基于此,可建立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进口、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为:以煤源环节的生产和进口两个维度为目标层,充分考虑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最终服务于煤炭能源资源安全为目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煤炭产业链供应链来源(进口、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A准则层B(一级指标)方案层C(二级指标)进口维度国内政策O1国外政策O2交易安全风险O3环境安全风险O4资源风险O5退税政策O1a出口税政策O1b进口税政策O1c伴生产品政策O1d环境标准O2a技术标准O2b卫生标准O2c行业准入标准O2d行业认证O2e汇率风险O3a信用风险O3b财务风险O3c价格波动O3d战争(冲突)O4a新冠肺炎疫情O4b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O5a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比重O5b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资源采储比O5c生产维度人员因素O6经营管理因素O7科技创新因素O8内部经济因素O9环境因素O10外部经济因素O11社会因素O12科学技术因素O13不可抗力因素O14职业操守O6a职业素质O6b完成工作的能力O6c后备人才培养O6d资本结构O7a资产管理O7b经营模式O7c科研投入O8a技术引进O8b资产负债O9a现金流量O9b损益O9c节能减排O10a环境保护O10b员工健康O10c机械化水平运营安全O10d宏观经济形势O11a融资环境O11b资源供给O11c市场竞争O11d社会信用O12a监管要求O12b法律法规O12c工艺改进O13a技术进步O13b工业革命O13c自然灾害O14a煤矿事故O14b

2 煤源环节评价模型构建

在建立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评价体系合理性、可行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索性地构建评价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因素的模型,对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确定煤源环节各级指标因素的权重。运用ABC分类法进一步确定出关键风险因素,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煤源环节风险防控的对策及管理建议。

2.1 数据来源

主要统计分析数据为专家打分数据,该数据反映了煤炭领域专家对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各风险因素重要度的认知和了解程度。特邀请6名来自于能源政府单位、煤矿企业及高校的专家对煤源环节的46个指标分别按照1~9级的打分标度进行打分,分值如下:同等重要,1分;较重要,2或3分;很重要,4或5分;非常重要,6或7分;极其重要,8或9分。

2.2 评价思路

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在进口和生产两种维度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与煤炭的生产、加工、质量等自身因素有关以外,还与煤炭进口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等密切相关。本研究主要考虑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现实风险因素情况,以专家打分的数据为基础,对煤源环节的风险因素做出评价,客观合理地评价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中煤炭资源生产进口情况和资源安全情况。

2.3 评价方法

影响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的风险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鉴于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使用准确的数据模型来求出每个风险因素因子的权重向量比较困难,一般多采用AHP和ABC分类法来解决该类问题。

AHP是将复杂多目标决策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的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此作为目标和进行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ABC分类法是根据事物在技术、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列,从而实现区别对待、区别管理的一种方法。ABC分类法是帕累托二八法则衍生出来的一种法则。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借助Yaahp软件计算煤源环节风险因素单层及组合权向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水平和评价指标的权重。在AHP中构建3层层次关系: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对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煤源环节,目标层有进口和生产两个维度,准则层是进口和生产对应的一级指标风险因素,方案层是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风险因素。

具体而言,将煤源环节指标体系依据进口维度和生产维度构建2个层次结构模型,即以进口维度为目标层的煤源-进口结构模型和以生产维度为目标层的煤源-生产结构模型。其中,煤源-进口结构模型有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煤源-生产结构模型有9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煤源环节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3 风险因素AHP计算过程

根据专家对各项指标的打分进行各级判断矩阵的计算后,可得煤源环节进口维度和生产维度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向量、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结果。进口维度方面,主要通过归一法求出煤源环节进口维度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的单层次权重,同时进行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单层次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汇总见表2。

表2 煤源环节(进口维度)单层次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矩阵层次单排序的权重向量特征值一致性检验O1(0.263 0, 0.141 1, 0.454 7, 0.141 1)T4.010 40.003 9O2(0.416 2, 0.261 8, 0.062 4, 0.098 6, 0.161 1)T5.068 30.015 3O3(0.161 1, 0.096 0, 0.277 1, 0.465 8)T4.031 00.011 6O4(0.666 7, 0.333 3)T2.000 00O5(0.539 0, 0.163 8, 0.297 3)T3.009 20.008 9

生产维度方面,主要通过归一法求出煤源环节生产维度二级指标判断矩阵的单层次权重,同时进行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单层次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汇总见表3。

表3 煤源环节(生产维度)单层次权重及其一致性检验

矩阵层次单排序的权重向量特征值一致性检验O6(0.227 2, 0.423 1, 0.227 2, 0.122 5)T4.010 40.003 9O7(0.25, 0.25, 0.50)T3.000 00O8(0.666 7, 0.333 3)T2.000 00O9(0.163 8, 0.297 3, 0.539 0)T3.009 20.008 9O10(0.277 1, 0.465 8, 0.096 0, 0.161 1)T4.031 00.011 6O11(0.454 7, 0.141 1, 0.263 0, 0.141 1)T4.010 40.003 9O12(0.163 8, 0.297 3, 0.539 0)T3.009 20.008 9O13(0.163 8, 0.297 3, 0.539 0)T3.009 20.008 9O14(0.666 7, 0.333 3)T2.000 00

统计了各位专家对煤源环节进口维度和生产维度各级判断矩阵的打分结果后,使用基于可信度的群决策法对专家打分数据进行汇总,运用算数平均的方法对各专家权重向量进行计算,最终得到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生产维度和进口维度的二级指标风险因素的综合权重。生产维度和进口维度风险因素指标重要程度排序结果见表4和表5。

表4 煤源环节(生产维度)风险因素指标重要程度排序

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1科研投入0.154 815节能减排0.022 92自然灾害0.088 216市场竞争0.021 73工业革命0.085 917融资环境0.021 64技术引进0.077 418监管要求0.019 05宏观经济形势0.060 019现金流量0.018 86环境保护0.055 720资本结构0.015 5

续表4

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7技术进步0.047 421社会信用0.012 38煤矿事故0.044 122经营模式0.012 29法律法规0.039 423资产负债0.010 310损益0.038 824完成工作的能力0.008 411员工健康0.036 225资产管理0.007 912资源供给0.031 726职业素质0.007 613机械化水平运营安全0.029 227职业操守0.003 514工艺改进0.026 128后备人才培养0.003 4

由表4可知,煤源环节(生产维度)风险因素指标重要程度排序前5位的风险因素为:科研投入、自然灾害、工业革命、技术引进、宏观经济形势。上述因素对煤源环节(生产维度)的稳定性与韧性影响较大。

由表5可知,煤源环节(进口维度)风险因素指标重要程度排序前5位的风险因素为:进口税政策、战争/冲突、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退税政策、新冠肺炎疫情。上述因素对煤源环节(进口维度)的稳定性与韧性影响较大。

表5 煤源环节(进口维度)风险因素指标重要程度排序

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1进口税政策0.126 310伴生产品政策0.045 02战争/冲突0.108 611财务风险0.043 73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0.095 712出口税政策0.042 44退税政策0.091 113信用风险0.032 45新冠肺炎疫情0.080 114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比重0.031 96价格波动0.069 315行业认证0.021 97技术标准0.053 916汇率风险0.020 48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资源采储比0.050 017卫生标准0.019 89环境标准0.049 618行业准入标准0.018 0

4 煤源环节关键风险因素确认

在煤炭产业链供应链中,根据煤源环节生产维度和进口维度的风险权重比例使用ABC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排序,将生产维度风险因素的累计风险权重排名1~9归为A类,10~18归为B类,19~28归为C类;将进口维度风险因素的累计风险权重排名1~6归为A类,7~12归为B类,13~18归为C类,得出其分类结果。排序分类结果见表6和表7。

表6 煤源环节(生产维度)风险因素指标重要程度排序

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风险类别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风险类别1科研投入0.154 8A15节能减排0.022 9B2自然灾害0.088 2A16市场竞争0.021 7B3工业革命0.085 9A17融资环境0.021 6B4技术引进0.077 4A18监管要求0.019 0B5宏观经济形势0.060 0A19现金流量0.018 8C6环境保护0.055 7A20资本结构0.015 5C7技术进步0.047 4A21社会信用0.012 3C8煤矿事故0.044 1A22经营模式0.012 2C9法律法规0.039 4A23资产负债0.010 3C

续表6

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风险类别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风险类别10损益0.038 8B24完成工作的能力0.008 4C11员工健康0.036 2B25资产管理0.007 9C12资源供给0.031 7B26职业素质0.007 6C13机械化水平运营安全0.029 2B27职业操守0.003 5C14工艺改进0.026 1B28后备人才培养0.003 4C

表7 煤源环节(进口维度)风险因素指标重要程度排序

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风险类别排序煤源环节风险因素指标权重风险类别1进口税政策0.126 3A10伴生产品政策0.045 0B2战争/冲突0.108 6A11财务风险0.043 7B3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0.095 7A12出口税政策0.042 4B4退税政策0.091 1A13信用风险0.032 4C5新冠肺炎疫情0.080 1A14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比重0.031 9C6价格波动0.069 3A15行业认证0.021 9C7技术标准0.053 9B16汇率风险0.020 4C8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资源采储比0.050 0B17卫生标准0.019 8C9环境标准0.049 6B18行业准入标准0.018 0C

通过使用ABC分类法,将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生产维度的风险因素分为3类,其中A类风险9项,B类风险9项,C类风险10项。可以重点关注A类风险,作为煤源环节生产维度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因素,应提出对应的管理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和防控。

通过使用ABC分类法,将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进口维度的风险因素分为3类,其中A类风险6项,B类风险6项,C类风险6项。可以重点关注A类风险,作为煤源环节进口维度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因素,应提出对应的管理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和防控。

5 煤源环节关键风险因素评价

为进一步得到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中进口和生产维度不同风险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能源相关政府单位、煤炭企业、高校学者的6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为减少主观差异性,引入“分布密度型”未知有理数对每项风险因素的打分值进行优化,得到最终评价打分均值,以了解风险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差异。专家打分均值见表8,打分均值与权重的乘积值见表9。

表8 煤炭煤源环节风险因素专家打分均值

序号风险因素专家打分均值序号风险因素专家打分均值1退税政策3.6724资产管理3.672出口税政策3.8325经营模式2.673进口税政策3.6726科研投入4.334伴生产品政策2.6727技术引进3.835环境标准4.1728资产负债2.836技术标准4.0029现金流量3.507卫生标准3.5030损益3.008行业准入标准3.6731节能减排3.679行业认证3.5032环境保护3.1710汇率风险3.6733员工健康3.3311信用风险3.6734机械化水平运营安全3.33

续表8

序号风险因素专家打分均值序号风险因素专家打分均值12财务风险3.3335宏观经济形势3.8313价格波动4.0036融资环境3.3314战争/冲突4.3337资源供给4.0015新冠肺炎疫情4.0038市场竞争3.3316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3.5039社会信用3.0017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比重3.3340监管要求3.1718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资源采储比3.3341法律法规3.8319职业操守3.1742工艺改进3.5020职业素质3.0043技术进步3.8321完成工作的能力3.3344工业革命3.1722后备人才培养3.6745自然灾害3.8323资本结构3.6746煤矿事故4.33

表9 煤源环节打分均值与权重的乘积值

风险因素打分均值权重乘积排序退税政策3.670.091 10.334 36出口税政策3.830.042 40.162 418进口税政策3.670.126 30.463 53伴生产品政策2.670.045 00.120 223环境标准4.170.049 60.206 813技术标准4.000.053 90.215 612卫生标准3.500.019 80.069 334行业准入标准3.670.018 00.066 135行业认证3.500.021 90.076 730汇率风险3.670.020 40.074 931信用风险3.670.032 40.118 924财务风险3.330.043 70.145 520价格波动4.000.069 30.277 29战争/冲突4.330.108 60.470 22新冠肺炎疫情4.000.080 10.320 47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3.500.095 70.335 05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比重3.330.031 90.106 226来源地用于出口的能源资源采储比3.330.050 00.166 517职业操守3.170.003 50.011 146职业素质3.000.007 60.022 844完成工作的能力3.330.008 40.028 043后备人才培养3.670.003 40.012 545资本结构3.670.015 50.056 938资产管理3.670.007 90.029 042经营模式2.670.012 20.032 640科研投入4.330.154 80.670 31技术引进3.830.077 40.296 48资产负债2.830.010 30.029 141现金流量3.500.018 80.065 836损益3.000.038 80.116 425

续表9

风险因素打分均值权重乘积排序节能减排3.670.022 90.084 029环境保护3.170.055 70.176 616员工健康3.330.036 20.120 522机械化水平运营安全3.330.029 20.097 227宏观经济形势3.830.060 00.229 811融资环境3.330.021 60.071 933资源供给4.000.031 70.126 821市场竞争3.330.021 70.072 332社会信用3.000.012 30.036 939监管要求3.170.019 00.060 237法律法规3.830.039 40.150 919工艺改进3.500.026 10.091 428技术进步3.830.047 40.181 515工业革命3.170.085 90.272 310自然灾害3.830.088 20.337 84煤矿事故4.330.044 10.191 014

关键风险的确认和评价过程不仅依赖于专家对各个风险因素的打分,也同样需要将专家打分均值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结果相结合,计算出各个风险因素相对应的打分均值与权重的乘积值,通过量化的数值型数据衡量煤源环节各个维度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因为关键风险因素应该在风险层次中都居于重要地位,若将这些关键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则会实现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管理。打分均值与权重乘积值的计算公式为:

A=qiWi

(1)

式中:A——乘积值;

qi——打分均值;

Wi——向量W的分量。

基于表9结果,将打分均值与权重的乘积值排序的前15名来确定煤源环节进口和生产维度中的关键风险因素。最终确定关键风险因素有15个:科研投入、战争/冲突、进口税政策、自然灾害、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退税政策、新冠肺炎疫情、技术引进、价格波动、工业革命、宏观经济形势、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煤矿事故、技术进步。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当前的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大多是一个或多个大型企业集团控制煤炭产业链及供应链,其产业链和内部供应链通常在集团内部由企业自身打造。基于此,这些集团应该对上述15个风险因素给予充分的重视,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进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用最大化。

6 煤源环节风险管理建议

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的风险存在于生产维度和进口维度两个维度中。煤炭进口维度的风险是产业链供应链自身与其煤炭来源国、煤炭来源企业之间互动产生的,此类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国内政策、国外政策、交易安全风险、环境安全风险、资源风险等。在产业链供应链进口维度中的任何阶段,如果发生与进口贸易有关的事故,都可以归类为进口维度中的风险。

煤炭生产维度的风险则是由煤炭企业各个环节之间和环节内部的分工配合和互动合作导致,它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煤炭企业各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体而言,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生产维度和进口维度中的风险都会威胁到其中煤源环节的安全。此外,虽然煤源环节生产维度和进口维度风险的来源不同,但两个维度的风险若叠加发生会更加不利,这将导致产业链供应链更大的损失,因其复杂程度与其风险程度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通过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运用AHP和ABC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出了两个维度的关键风险。其中,生产维度的关键风险为:科研投入、自然灾害、工业革命、技术引进、宏观经济形势、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煤矿事故、法律法规;进口维度的关键风险为:进口税政策、战争/冲突、来源地当前的探明储量、退税政策、新冠肺炎疫情、价格波动。

目前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是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针对上述生产和进口维度关键因素的确认,需要进一步地对煤源环节可能存在的种种关键风险进行辨识分析,使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参与者及时掌握各种链中的关键风险信息,对随之产生关键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风险防范,从而提高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的能力。依据识别和分析煤源环节关键风险因素,针对煤源环节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煤源环节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具体而言,可从生产和进口两个维度的细分关键因素入手,分别依据各关键风险因素自身的特点进行风险管控和风险防范。

6.1 生产维度风险管理建议

(1)对于科研投入、技术引进、技术进步、工业革命这4个与科技有关的风险因素,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的企业应予以重视。当前,重视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带动转型升级,最终指引科学发展。直面深层次矛盾才是破解煤炭行业发展的根本途径。煤电、甲醇、烯烃等化学材料的预处理和深加工,以及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的延伸和增值,需要科研投入、技术引进、工业革命带来的革新;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各主体的设备和平台,需要企业进行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煤炭产业链供应链各主体企业的创新突破,需要有效的技术支持;煤炭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废物处理、绿色开采以及低碳化发展,每一次转变的背后,需要创新技术的指引。

总体而言,煤炭企业应把科研投入和技术引进作为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应该把握技术进步的规律,在跟随技术创新甚至引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洞察工业革命的动向,打消技术类关键风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最终促进我国煤炭行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2)对于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煤矿事故这3个难以人为有效控制的风险因素,煤炭企业在自然灾害或煤矿事故发生后,应尽可能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减少灾害和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在煤炭生产过程中,需尽可能将煤炭开采加工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对地质和植被的破坏)和对土壤、河流的污染最小化,避免形成煤炭生产风险隐患。同时,应根据煤矿常见的七大灾害(瓦斯、水、火、粉尘、顶板、高温、岩爆)进行有针对性地防控。

(3)对于宏观经济形势和法律法规这两个与宏观环境有关的风险因素,煤炭企业需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把握法律法规的定向,时刻留意不触碰煤炭生产的法律红线,以保证煤炭生产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6.2 进口维度风险管理建议

(1)对于进口税政策、退税政策、价格波动这3个与价格税收政策有关的风险因素,应在各种风险变化里稳中求进。2022年的全球能源市场中,天然气、煤炭和石油价格都在高位水平上大幅度波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仍将持续发酵。进口税政策、退税政策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所能带来的便利性和普惠性将可能因价格波动的影响实时面临着延迟或取消的风险,这将导致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的前景正在越来越受到通货膨胀、供应链延迟等宏观经济和政策问题的影响。

(2)对于战争/冲突、新冠肺炎疫情这2个难以人为控制的风险因素,应尽可能降低战争/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煤炭供应链煤源环节所造成的损失。2022年以来,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西方对俄制裁不断升级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的反复,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在内的能源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震荡,这将间接地导致上游煤炭商品生产企业竞争加剧,使得煤炭企业对未来前景的预期逐渐缩小。

(3)对于来源地当前煤炭探明储量这一风险因素,在进口前应全面详细地了解煤炭进口来源地当前的煤炭探明储量以及在探明储量中可用于出口的煤炭数量,以此有利于实时调整煤炭进口国和进口数量的匹配方案,主要以赋存条件好、安全有保障、智能化水平高的煤炭来源地为主要进口国,从而保证煤炭进口数量充足、质量稳定。

7 结语

“双碳”目标旨在引导不同领域的企业、行业、产业等各级产业链、供应链主体积极利用绿色低碳等创新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实现高效节能和保护环境的目标,最终提升国民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作为能源资源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因其会影响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进而会间接地影响到“双碳”背景下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目标的实现。

从我国发展战略看,“双碳”战略是低碳发展战略,对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能源资源禀赋看,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煤炭是我国生产与消费规模最大的能源品种,将继续发挥着煤炭“压舱石”作用。因此,识别、分析和评价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因素,对于提升煤炭安全保供能力,不断完善产供销体系,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加强生产运作与安全管理的作用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国杰.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分析及预防[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9(10):5-7.

[2] 崔杰,张佳骏,杨励靖,等.浅析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及预防管理措施[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37(15):138-139.

[3] 时昌鹏.矿井安全生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能源与节能,2021,25(12):201-202.

[4] 武源沫.新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影响因素探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1,34(9):32-34.

[5] 黄光球,黄婷.煤化工企业高端化转型升级关键影响因素[J].生产力研究,2021,35(9):97-104.

[6] 周建忠,沈晟.煤炭供应链大数据分析平台及资源匹配应用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1,11(6):124-128.

[7] 闫振.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J].当代化工研究,2021,20(7):171-172.

[8] 唐攻坚.“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在煤炭安全生产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1,23(5):141-142.

[9] 张志勇.我国煤炭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8(13):4-6.

[10] 范宇峰,罗世兴.基于VAR模型的我国动力煤进口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矿业,2013,22(S1):45-49.

[11] 殷腾飞,周楠.我国煤炭进口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矿业,2014,23(2):40-43.

[12] 丁志华,冯猜猜,刘振华.我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因素研究——基于通径分析理论[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34(9):33-35.

[13] 杨洋,祁娇.我国煤炭供应链库存影响因素分析[J].煤炭工程,2016,48(2):142-144.

[14] 朱吉茂.中国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J].中国煤炭,2017,43(11):20-24.

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coal source link in supply chain of coal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AHP-ABC method

SUN Linhui, LI Xun, WANG Xin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coal source link of supply chain of coal industry chain and promote risk control and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governance, a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al source link of supply chain of coal industry chain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2 dimensions of import and production.The importance weight of each dimensional risk factor is calculated by using hierarchical analysis(AHP), and the keys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al source link are obtained by applying ABC classific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anking results.The results show that scientific research investment, natural disasters, industrial revolution,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al mine accident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keys to the risk control of production dimension of coal source link; import tax policy, war/conflict, current proven reserves of source place, tax rebate policy, new crown pneumonia epidemic, and price fluctuation are keys to the risk control of import dimension of coal source link.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risk management in the coal source link of supply chain of coal industry chain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risk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e governance in this link.

Keywords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supply chain of coal industry chain; coal source link; key factor; 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 TD-954

文献标志码 A

移动扫码阅读

引用格式:孙林辉,李勋,王新平.基于AHP-ABC法的煤炭产业链供应链煤源环节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2023,49(2):18-28.DOI:10.19880/j.cnki.ccm.2023.02.003

SUN Linhui, LI Xun, WANG Xinping.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coal source link in supply chain of coal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AHP-ABC method[J].China Coal,2023,49(2):18-28.DOI:10.19880/j.cnki.ccm.2023.02.0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双约束下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研究”(22YJAZH104)

作者简介:孙林辉(1977-),男,河北衡水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人因工程、安全管理。E-mail:linhuisun@xust.edu.cn

通讯作者:李勋(1998-),男,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人因工程。E-mail:lx15914231728@163.com

(责任编辑 郭东芝)

煤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