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技术资料 > 科技论文

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时间:2022-02-26 来源:中国煤炭杂志官网 分享:

★ 本刊特稿 ★

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袁 亮

(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淮南市,232001)

摘 要 新时代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煤炭智能无人化开采成绩显著,煤炭工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然而我国煤炭开采条件复杂,灾害威胁严重,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煤炭工业在资源勘探与地质保障、智能化建设、废弃资源利用、环境负外部性、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煤及共伴生资源协调开发及煤炭人才储备八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多相多场耦合致灾理论及现代煤化工技术相结合,创新煤炭开采模式,变革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式,提出以煤炭安全绿色精准智能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为核心的八大对策,创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助力我国科技强国梦。

关键词 煤炭科技 安全智能精准开采 清洁高效利用 粉尘防控 人才培养与人才储备

我国整体能源结构为“缺气、少油、相对富煤”,2018年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59%,同时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69.8%、45.3%[1]。中国工程院预测,205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还将保持在50%左右[2]。2050年以前,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以煤炭为主导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煤炭开采条件复杂,灾害威胁严重,煤炭开采受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煤自燃、水害、粉尘、高温热害等灾害威胁严重,安全开采难度大[3],去产能背景下煤炭安全开采对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煤炭工业发展,指出我国国情还是以煤为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从长远来讲,还是以煤为主的格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目前,在政、产、学、研联合推动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相继成立,多项资金持续资助煤炭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展。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煤炭工业在基础理论机理探索、工艺技术创新、顶层布局谋划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煤炭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煤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煤炭产量从2005年21.5亿t增至2018年36.8亿t,GDP总量从2005年18.73万亿元增至2018年90.03万亿元[4]。同时,煤矿瓦斯事故从2005年的414起降低至2018年的15起,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2005年2.76降至2018年0.093[5]。依靠科技进步,煤炭工业安全成效取得显著进步,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1 煤炭工业科技发展现状

1.1 煤炭资源勘探和地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以地震主导,多手段配合,井上下联合” 的立体式综合勘探体系逐渐成熟,以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为核心的物探技术得到应用,提高了煤炭综合勘查的效率,井下水平定向钻进技术及设备完成国产化配套,钻机能力超过1000 m,无线电波、直流电法、微震等超前探测、监测预警技术得到推广应用[6],“井上下一体、采前采中配合”的煤矿地质保障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1.2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研究国际领先

煤矿采动影响区应力场、裂隙场和瓦斯流动场的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获得深入研究,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研究,实现了煤与瓦斯精准开采及高瓦斯煤层在低瓦斯状态下安全开采。同时,煤矿区煤层气攻克了多分支水平井钻完井等重大核心技术,形成一系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建立了50余项重要标准规范。

1.3 煤矿灾害预警和防治技术取得新进展

煤与瓦斯突出研究、预警关键技术信息监测采集与传输、数据挖掘与融合处理、预警方法与技术、预警云平台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开发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一代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了井下多系统融合和重大灾害预警。

1.4 综采综掘技术和成套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开创薄煤层刨煤机无人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技术模式,成功实现8 m大采高煤层厚及0.8~2.0 m高瓦斯工作面自动化开采[7,8]。研发成功14~20 m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首次实现年产千万吨特厚煤层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机,全球首台斜井双模式TBM,全球首台永磁电机驱动盾构机相继研发成功,打破了进口盾构机的限制,国产化盾构机现在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3。率先实现煤矿掘进工作面TBM无人精准掘进,日进尺突破30 m大关。

1.5 自动化开采技术及装备取得历史性突破

创新了采区工作面无人开采新技术,攻克三角煤自动化开采、转载机和液压支架联动、采煤机电缆防脱槽、采煤机和液压支架遥控等多项技术难题。集成创新了工作面盾构无人掘进新技术,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盾构机,实现了盾构掘进技术在神华、淮南等矿区的成功应用。首个无人开采工作面——黄陵一号煤矿1001工作面试验成功以来,目前我国已有180余个采煤工作面实现无人、少人开采[9],几代煤炭人期待的“有人巡视,无人值守” 以及无人、少人开采由梦想变成现实。

1.6 选煤与现代煤化工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首创了煤制油品、煤制烯烃等大型现代煤化工技术,突破了超大超厚装备设计及制造技术,建成了世界首套煤制油品、煤制烯烃示范工程。创立了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发明了大型复合式干法分选技术和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实现了煤炭大规模干法分选提质。

1.7 现代化矿井建设技术取得突破

煤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到2018年底,产能120万t/a以上的大型煤矿有1200余处。复杂地质条件特殊凿井技术取得突破,建成千万吨级煤矿42处,总产能6.73亿t/a。

伴随现代科技创新迅速发展,煤炭资源高强度开采量逐年增加,绿色煤炭资源量逐年减少,废弃矿井资源逐年增加,时代呼吁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一轮挑战。

2 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差异大,极薄煤层与特厚煤层、近水平与急倾斜煤层广泛分布,开采条件极其复杂。其中,晋陕蒙宁甘地区资源储量丰富、开采条件相对简单,生态环境脆弱;华东区煤质优良、煤层较稳定,已转入深部开采;东北区开采地质条件复杂,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威胁严重;华南区煤层不稳定、构造复杂,突出矿井数量占全国的79.7%,热害问题突出;“新青区”生态环境脆弱,保水采煤问题突出,冻土区域煤炭开发难度大[10]

探明煤炭资源埋深在1000 m以下的占53%,伴随浅部资源枯竭,深部开采煤矿开采瓦斯、冲击地压等灾害耦合,成灾机理复杂,防治愈加困难,深部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据不完全统计,能够满足煤矿安全、技术、经济、环境等条件,支撑煤炭科学产能和科学开发的绿色资源量约5048.95亿t,仅占可采煤炭总量的1/10,仅可开采40~50 a,未来或大面积进入非绿色煤炭赋存区开采;同时,煤炭回收率平均仅50%,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80%,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挑战[11]

2.1 煤炭资源勘探与地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

盲目开采常导致巨大安全、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精确掌握开采地质条件是煤矿安全开采的重要保障;以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为核心、井上下一体、采前采中配合的煤矿地质保障技术体系仍需完善,现有煤矿地质保障技术亟待创新升级,深部开采急需透明矿山和透明地球科技支撑。

2.2 智慧矿山建设及安全开采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

煤矿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及井下人数决定了矿井现代化水平和安全状况,我国煤矿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已分别达到78.5%、60.4%,相比其他行业,智慧矿山建设及安全开采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是未来采矿工艺的必然选择,任重而道远。

2.3 去产能背景下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亟待重视

去产能背景下,关闭矿井数量日益增多,“十二五”期间关闭落后煤矿7250处,淘汰落后产能5.5亿t/a ,预计2020年废弃矿井数量将达到1.2万处,2030年达1.5万处[12]。废弃矿井中赋存着大量可利用资源,其中废弃煤炭资源量高达420亿t,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m3,矿井水(约1/3矿井为水资源丰富矿井)及地热资源丰富,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资源约60万m3/矿[13],生态开发及工业旅游资源有待开发利用,如不开展二次开发将造成巨大的能源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和安全问题,去产能矿井不能一关了之,大量资源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2.4 环境负外部性凸显,环境安全形势严峻

煤炭开采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资源损失约22亿m3/a,回用率仅为25%,地表沙化、植被破坏;瓦斯排放200亿m3/a,利用率约为1/8;矸石排放3亿t/a,总占地面积达7万ha;土地塌陷面积累计达50~60万ha,治理量不到20%,据不完全统计,煤炭开采负外部性经济成本接近500元/t。

2.5 煤矿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问题十分严峻

采掘面粉尘浓度达200~400 mg/m3,严重时可达10000 mg/m3以上,不仅具有爆炸危险性,还诱发尘肺病、矽肺、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其中2018年全国报告各类职业病新病例23497例中,职业性尘肺病占19468例,矿工尘肺病占83%,职业安全健康威胁十分严峻[14]

2.6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任重而道远

煤炭利用形式引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各项技术指标亟待提升,其中现代煤化工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亟待突破;低阶煤提质利用亟需规模化;煤基固废无害化利用研究亟待开展;水资源和地表生态破坏严重,绿色充填开采亟需推进;雾霾频现、重金属排放严重,清洁燃烧亟待加强;碳减排压力巨大,CCUS亟待深入开展。

2.7 聚煤盆地共伴生资源协调开采亟待突破

我国主要聚煤盆地煤与多种共(伴)生能源资源叠加禀赋,赋存煤炭的同时,共伴生丰富的煤层气、铀、砂岩气、石油等[15],共伴生资源开发严重威胁和破坏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同时《“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了重点开展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和煤系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理论与技术攻关目标。

2.8 高层次人才储备不足,尊重第一资源氛围亟待提高

从事艰苦行业领域的煤炭技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现有人才流失严重;煤矿企业普遍存在对高层次人才待遇低于其他行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到煤炭企业人数逐年减少;高层次煤炭人才不能满足国家煤炭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复合创新型煤炭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3 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思考,2010年无人采煤新概念提出,经组织开展系统研究,2016年在全国第27届CACIS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3],煤炭智能安全精准开采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也是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的唯一选择。针对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需充分结合现代科技创新与理论革新,升级煤炭开发、利用及废弃物处理全流程技术指标,全力保障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

3.1 开展透明矿山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将地理空间服务技术、互联网技术、CT扫描技术、VR技术等积极推向矿山可视化建设,打造具有透视功能的地球物理科学支撑下的“互联网+矿山”,对煤层赋存条件进行真实反演,实现对断层、陷落柱、矿井水、瓦斯等致灾因素进行精确定位,具体研究以下内容:

(1)构建三维地质模型为智能精准开采提供地质保障;

(2)创新地下、地面、空中一体化多方位综合探测新手段;

(3)研制磁、核、声、光、电等物理参数综合成像探测新仪器;

(4)构建探测数据三维可视化重构等数据融合处理方法;

(5) 研发海量地质信息全方位透明显示技术,构建透明矿山,实现瓦斯、水、陷落柱、资源禀赋等1∶1高清显示,地质构造、瓦斯层、矿井水等矿井致灾因素高清透视。

3.2 开展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

将不同地质条件的煤炭开采扰动影响、致灾因素、开采引发生态环境破坏等统筹考虑,实现时空上准确高效的煤炭无人(少人)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一体化的未来采矿。破解传统煤炭开采中动辄3000~4000人/矿,90%长期井下作业,阴暗、潮湿,工作环境恶劣,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及回收率、效率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难题。传统煤炭行业将升级为每个矿100人以内,90%的人在地面作业,10%的人在井下生产准备、巡检,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及回收率、效率高的高精尖技术密集型行业。采用大型物理模拟实验、现场监测、数值仿真“三位一体”科学研究方法,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以下内容应进行深入研究。

(1)采动多场耦合及灾变基础理论。在透明矿山基础上,深入研究采动和多场耦合叠加效应下煤矿灾害孕育演化机理。

(2)智能精准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以采煤机煤岩识别与惯性导航技术、液压支架智能跟机及工作面实时智能调控技术等为基础,以生产系统智能化控制软件为核心,研发智能精准开采技术与装备。

(3)智能感知与多网融合技术装备。研发新型安全、灵敏、可靠的采场、采动影响区及灾害前兆信息等采集传感技术装备,形成人、机、环参数全面采集、多网融合新方法。

(4)动态信息挖掘与融合处理技术。突破多源异构数据挖掘与融合难题,创建面向煤矿智能精准开采及灾害预警的监测数据的共用快速分析模型与算法。

(5)动力灾害监控预警技术与装备。研发基于大数据的动力灾害模态化预警方法及主动推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云技术的远程监控预警系统平台。

(6)智慧矿山建设标准与技术体系。结合采矿、安全、机电、信息、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打造基于云技术的智慧矿山,建立智慧矿山标准及技术体系。

3.3 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与利用

我国对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且存在煤矿地质条件复杂、阶段性关闭/废弃矿井数量大等特殊条件,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利用必须走智能精准开发之路。应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多物理场耦合、智能感知、精准控制等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实现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的精准开发与利用。

(1)煤炭气化高效开发利用基础理论。研究煤炭气化的影响因素及适用条件的评价模型,构建成熟的地下煤炭气化开发利用模式,从资源利用效率、经济、环保等方面探讨废弃矿井煤炭气化开发利用的潜力、价值、综合利用途径和商业模式。

(2)非常规天然气精准开发基础理论。分析我国废弃矿井非常规天然气赋存分布与迁移规律,分析我国废弃矿井非常规天然气采动解吸-扩散-渗流机理,研究我国废弃矿井非常规天然气富集规律,探索废弃矿井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灾害风险防控基础理论。

(3)矿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基础理论。构建地下可利用空间地质构造的高清透视基础理论,研究地下空间围岩渗透性时效特征,优化废弃矿井既有地下空间的改造模式。

(4)矿井水精准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分析废弃矿井采空区水体储运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动静载与水浸作用下煤体损伤渗流特性及失稳机制,研发采空区防水煤柱稳定性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

(5)可再生能源及抽水蓄能开发技术。开发采煤沉陷区光伏电站高渗透率并网技术,研发废弃矿井中低温地热发电技术,研发抽水蓄能地下空间围岩强化加固关键技术,构建抽水蓄能电站上下立体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6)废弃矿井工业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改良和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基础理论,因地制宜构建不同尺度废弃矿井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研发我国废弃矿井工业旅游资源的功能重构技术,提出我国废弃矿井工业旅游开发的战略与对策措施。

(7)露天矿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探索露天矿坑工程地质特征,分析露天矿坑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研究露天矿坑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及预警技术,提出露天矿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3.4 煤炭绿色开采及其污染防控与生态保护

煤炭开采扰动地下及地表地质生态环境,同时煤炭燃烧产生温室气体及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环境负外部性凸显,加强煤炭绿色开采与生态保护需着重研究煤矿低损伤开采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发井下采选充一体化开采技术及装备及井下精准局部充填开采技术与装备,发展覆岩离层注浆减沉关键技术与装备及煤矿开采过程污染物防控关键技术。

(1)煤矿低损伤的开采力学与控制理论。包括煤矿低损伤开采的概念、力学机制和控制方法;充填开采纵向协调、横向连续采场围岩低损伤控制理论;井下采选充一体化开采技术及装备;井下精准局部充填开采技术与装备;井上离层注浆减沉技术与装备。

(2)煤矿保水开采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上覆岩层的破断规律和地下水漏斗的形成机理;开采扰动区区域覆岩导水裂隙协同控制技术;采掘面涌(突)水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3)煤矿开采过程污染物防控关键技术。包括煤矿开采和加工利用过程中固体废物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煤矿开采和加工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煤矿开采和加工利用过程中水体污染防控关键技术;煤矿开采和加工利用过程中土壤污染防控关键技术。

3.5 粉尘与职业危害精准防控

煤层开采及巷道掘进中产生多级别粉尘,对矿井员工身体健康构成重要威胁,要做到粉尘产生及其危害的精准防控,重点加强产尘机制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开展粉尘在线实时监测理论与技术研发,构建粉尘分源精准防控理论与技术及职业危害接触限值与致病机制,研发职业危害研判与快速筛查技术及职业危害分级防护理论与技术。

(1)粉尘产尘机制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粉尘产生机理、主要尘源及其产生粉尘的粒径、浓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润湿性等物性参数;利用现场实测、物理实验、数值仿真“三位一体”方法,研究压抽风流-水雾-粉尘多相流多场耦合机理。

(2)粉尘在线实时监测理论与技术。包括粉尘在线智能感知与多网传输技术;多源动态信息挖掘与融合处理技术。

(3)粉尘分源精准防控理论与技术。研发高通量气水两相流云雾产生与喷嘴布控技术;优化多重过滤碰撞除尘器结构;设计小体积、大过滤面积干式除尘器;开发高效脉冲喷吹清灰及在线卸灰技术;建立呼吸性粉尘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及职业危害接触限值与致病机制;研发职业危害研判与快速筛查技术以及职业危害分级防护理论与技术。

3.6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应重点做好煤炭资源与能源方面的清洁开发利用,重点研发干法与细颗粒级煤分选技术及低阶煤分级高效提质技术,创新煤液化、气化等现代煤化工技术以及煤基多联产系统的集成技术,发展煤利用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及固体废物高附加值利用技术。

(1)干法选煤与细颗粒级煤分选技术。包括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基础理论;大型复合式干法分选技术及装备;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技术;模块式高效干法选煤工艺与装备。

(2)煤液化气化现代煤化工技术。包括煤液化、煤气化大型现代煤化工工程化技术;超大超厚煤化工装备设计及制造技术;现代煤化工系统集成与运行技术;煤化工高难度废水处理技术;煤化工CCUS监测与预警成套技术。

(3)煤炭利用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包括燃煤烟气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大型燃煤电站烟气脱硫除尘净化技术;高温熔炼与烧结、煅烧窑炉污染物深度控制技术;现代煤化工多种污染物深度控制技术。

3.7 煤系共伴生资源精准协调开采

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开采涉及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温度场—能量场耦合作用及动态叠加多相多场耦合复合灾害孕育演化,煤系共伴生资源协调开采,应强化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开采多相多场耦合机理研究,揭示资源开采动态叠加多相多场耦合灾害孕育演化规律,实现耦合灾害的超前感知、精准定位、高效预警预解,为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开采提供保障。

(1)煤铀资源精准协调开发流固耦合基础理论。研究应力、渗流、化学反应作用下多孔介质、裂隙介质损伤演化及渗透特性变化规律;研究煤铀精准协调开采扰动岩层应力场-裂隙场-渗流场-溶质化学反应场-输运场时空动态耦合演化机理。

(2)煤与油气精准协调开发多场耦合基础理论。研究基于多相渗流介质、复杂水力环境、非均质各项异性岩体结构变动的油藏及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响应规律;研究煤与油气精准协调开采扰动岩层应力场-损伤场-渗流场-溶质输运场耦合机理及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3)共伴生资源精准协调开发协同机制与方法。研究考虑技术、经济、社会、环境、战略地位因素的共伴生资源精准开发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研究共伴生资源精准开发协同机制,创新精准协调开采工艺。

(4)共伴生资源安全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基于共伴生资源精准开发的煤铀高效开采、铀矿退役矿井生态修复、油气开采及储层增透技术体系;研制铀矿CO2+O2地浸开采、液态CO2压裂密闭混砂、水力及CO2驱油气装备。

(5)共伴生资源开发灾害防控与智能预警平台。研发油气管道损伤智能检测、油气泄露预警、油气管道穿层透视、含铀溶浸液及氡运移扩散控制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共伴生资源开采灾害智能预警平台。

3.8 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营造尊重人才氛围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应加强多学科人才培养,开展人才储备,同时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加强国际合作,助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1)人才培养。采矿、安全、地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平台聚才,科研育才,企业高校共建联合培养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各类人才。

(2)储备人才。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组织协同培养,厚植新时代人才沃土,积极构建人才储备库。

(3)尊重人才。行业与产业协同,推动人才优惠政策落实;营造人才积极工作氛围,让人才衣食住行无忧,安心工作,要关注、关爱、关心人才,让人才静心工作。

(4)协同创新。创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施煤炭科技创新重大科技难题联合攻关,重视煤炭开发基础研究,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5)国际合作。重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与国际接轨,广泛开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4 展望

走进新时代,随着我国智能精准技术水平提高,未来应争取用最少矿井数量和开采面积支撑国家25~30亿t/a煤炭需求,共同构建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实现我国科技强国梦做出贡献。力争在2020年统筹规划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2035年基本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2050年全面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煤炭安全绿色精准智能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助推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BP. 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EB/OL].https://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

[2] 曹新.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石油安全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5(57):2-15.

[3] 袁亮.煤炭精准开采科学构想[J].煤炭学报,2017,42(1):1-7.

[4]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城市规划通讯,2019(6):13.

[5] 李新民. 2019年中国能源十大新闻[N]. 经济参考报,2019-12-31(5).

[6] 袁亮.煤及共伴生资源精准开采科学问题与对策[J].煤炭学报,2019,44(1):1-9.

[7] 王国法, 李希勇, 张传昌等. 8 m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研发及应用[J]. 煤炭科学技术, 2017,45(11):6-13.

[8] 翟桂武, 赵永峰, 杨鹏等. 榆家梁煤矿1.5~2.0 m煤层自动化开采技术[A].神华集团矿长大会论文集[C]. 2010.

[9] 范京道,王国法,张金虎等. 黄陵智能化无人工作面开采系统集成设计与实践[J]. 煤炭工程,2016,48(1):84-87.

[10] 袁亮,张农,阚甲广等.我国绿色煤炭资源量概念、模型及预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47(1):1-8.

[11] 袁亮.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3-12.

[12] 袁亮.推动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9,39(5):1.

[13] 袁亮,姜耀东,王凯等.我国关闭/废弃矿井资源精准开发利用的科学思考[J].煤炭学报,2018,43(1):14-20.

[14] 2018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J].中国职业医学,2019,46(5):571.

[15] 煤与共伴生资源精准协调开采——以鄂尔多斯盆地煤与伴生特种稀有金属精准协调开采为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46(3):449-459.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 industry

Yuan Li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ining Respons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ep Coal Mines,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intelligent unmanned coal mining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However, China's coal mining conditions are complex, the threat of disasters is seriou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is still facing multiple challenges. The coal industry faces severe challenges in eight aspects: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geological guarantee,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environment,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occupational safety, clea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al and its associated resources and coal talent reserv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ternet of things, regional chain and Internet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multi-phase and multi field coupling disaster causing theory and modern coal chemical technology, we should innovate the coal mining mode, change the coal clea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method, put forward eight countermeasures with the core of safe, green, precise, intelligent mining and clean and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coal, create a new patter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 and help our country to become a powerful countr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fe and intelligent precise mining, clean and high-efficient utilization,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alent training and reserve

中图分类号 TD-1

文献标识码 A

引用格式:袁亮. 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煤炭,2020,46(1):6-12.Yuan Liang.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al industry[J]. China Coal, 2020, 46(1):6-12.

作者简介:袁亮(1960-),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先后主持完成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多项,获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首届“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孙越崎能源大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排名第一3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及一等奖9项(均排名第一),团队奖15项。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责任编辑 康淑云)

新煤网